目录
编者的话
疗愈的建筑与地方支文军;1
时事点评
双碳战略与城乡建设 从新桥世居谈起李憬君;傅厚苇;5+4
疗愈的建筑与地方
疗愈建筑学 都市疗愈中的建筑环境及其指标徐磊青;何南;孟丹诚;6-14
半室外空间恢复性体验中热感觉的作用吕坤;15-19
疗愈校园循证设计 亲生物设计作为新兴的环境效益提升途径窦平平;20-27
健康睦邻社区的街道边界探索 眼动和行为学证据刘昆;匡晓明;奚婷霞;陈筝;28-37
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的城市“微疗愈”绿色空间研究胡宸豪;宫宸;彭凯平;王非;38-45
基于情绪评估的城市街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陈崇贤;李海薇;林晓玲;夏宇;46-51
基于愉悦度的街道植物空间尺度特征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董贺轩;高翔;52-57
何以为家 城市中草药公园景观作为露宿者的早期社会干预梁婉莹;姜斌;58-65
专题:超越类型的结构思维
超越类型 基于力流变形的建筑与结构设计思维曹婷;王帅中;66-71
促进创新的三种非常规结构设计策略 从瑞士罗伯特·马亚尔的钢筋混凝土探索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轻量建筑实验翟玉琨;朱竞翔;72-77
结构设计中的跨界共创与融合 佐藤淳的三个结构设计道具武卿;王帅中;78-83
设计作品
人造的自然 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与中国自然美学的当代表达于云龙;84-91
叠合、杂糅与共生之下深圳南头杂交楼的城村之策刘刊;陈瑾羲;92-103
“中性空间”在跨界艺术教育空间中的应用 中央美术学院(中法)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二期邓宏远;庄慎;吴洪德;104-111
独白六法张昕楠;李飞扬;曹兆和;孙德龙;113-121+112
乡愁,或城市梦想 阅读莫干溪谷·一亩田度假酒店莫万莉;钱晨;122-127
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演绎 謇里小镇展览馆的设计实践靳飞;宋雯珺;128-133
建筑创作
建筑生境 深圳“宝安1990”项目升级改造的策略费晓华;姜龙;134-139
城市年轮中的建筑文化 深圳“宝安1990”再生徐洁;140-145
设计研究
基于行为和热环境耦合理论的多尺度适应性城市更新策略王一;潘宸;146-151
分布式食物生长供给系统增强社区韧性刘东;宋睿治;陈杰;张俊玮;毛毛;陈琛;152-157
重建网络 犬吠工作室的设计实践与教学黄杨;张婷;158-163
“古典化”前夜的景象空间 《曲水园图》面面观朱宇晖;程前;郑晓義;郑典秋;164-173
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
商住融合与港深交流 深圳罗湖区早期高层商住楼建设史研究张轶伟;徐丽雅;吴方飞;174-180
平面抗侧与空间协同 结构计算视野下的上海80年代高层建筑研究余君望;彭怒;姜海纳;181-187
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兴钢3
业界动态189